查看原文
其他

耿向顺:一个大凉山斜杠青年的公益路

陈言 社会创新家 2022-12-09







































撰文 ▏陈言



2013年8月27日,19岁的耿向顺第一次坐上了从攀枝花到成都的绿皮火车。这是他第一次去大学报到,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大凉山深处那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开启自己的人生新阶段。


伴随着火车发出的轰鸣,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的巨响,窗外的房屋、树木、大山都在昏黄的余晖中迅速倒退,家乡也离他越来越远。他坐在嘈杂的硬座车厢里,靠在窗边,看着与家乡越来越远,心里既憧憬又焦虑,努力畅想自己的大学生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未来。


但是,除了毕业以后回老家考个教师或者公务员这两种人生道路之外,他再也想不出其他职业道路。因为他在此前的十多年里,除了考试做题,就是在家放牛、务农,根本无法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个来自大凉山深处的贫困大学生,在未来的9年时间里,自己的人生命运将会发生无法预料的走向:走上全职做公益这样一条小众的道路,成为一个写了上百万字且拥有四五百万的粉丝的自媒体作者,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30岁以下精英.......


           

1

一次公益活动,点燃人生理想




耿向顺出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小学是在一所只有一个全职老师的破旧村小读的,初中也只能去一所很差的初中读书。他身边的大多数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观念、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辍学,务农、打工、结婚、生娃。


耿向顺的小学母校,拍摄于2015年支教期间


幸运地是,耿向顺的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钱,对子女的教育却非常重视,砸锅卖铁、节衣缩食、借助学贷款也要支持他们兄弟两人读书。同时,他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和学校的资助支持。他们兄弟两人都非常努力,先后考上了大学。


进入大学,从农村进入大城市,耿向顺陷入了长时间的自卑与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热爱和天赋在哪里,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迷茫焦虑。当然,他又不想和其他同学们一样待在宿舍看剧、打游戏,他需要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当他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山区助学志愿者招募的信息后,他就报了名。这次活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参加这次公益活动回学校以后,他兴奋异常,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他在这次活动里找到了自己人生使命。他说道:“作为一个曾经被爱心人士资助上学的人,我也能去为那些没有能力上学的孩子贡献力量,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公益”’的东西和一种叫做‘志愿者’的身份,那种帮助别人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我要去做一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事情!”



2

组织大学生进入乡村开展公益活动




耿向顺是一个行动派,说干就干。在大一的第二学期,通过一个一个邀约深谈的方式,他召集了十多个同样对支教感兴趣的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叫做“织心志愿者”的团队,筹划做山区支教助学活动。


他们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地、没有老师指导,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耿向顺把课后的所有时间都贡献给这个探索团队,经常熬夜看资料,学别人的支教案例,写方案、做规划,逢人便讲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企业找资助,在社会上找资源,去地方政府、学校跑程序,在大雨天淋着大雨去村里做调研,他曾在学校里,募集破烂旧物义卖筹款买支教物资,被学校宿舍管理员轰出学生宿舍.......


2015年,耿向顺在校内做毕业季二手物资回收


他的行动慢慢引起了关注。他甚至被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学校领导请到办公室谈话,因为校领导担心他被境外势力利用,也担心他被传销组织洗脑。


困难,挑战,误解,时时袭来。但耿向顺和他创办的织心青年(ZhixinYouth)团队还是将事情做成了。


他们发起的“织心青年·乡村支教夏令营”项目,每年都招募并培训数百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到四川的山区学校开展乡村支教夏令营活动,以6-18岁的乡村青少年为服务对象,提供14-21天的学科课业补习课程、文化艺术课程、科普课程、体育课程、性教育课程等相关的课程服务,让乡村孩子也能拥有多元、有趣、有益的课程和高质量的寒暑假陪伴,也为服务地的村庄提供基础义诊等其他额外的志愿服务。


 



组织青年乡村支教夏令营相关实施图片


自2014年到2019年的6年时间里,他们累计招募了1000多名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了凉山州、绵阳、乐山、攀枝花、宜宾、泸州等地数十所乡镇学校,累计服务学生上万人次,项目也获得了团中央学校部、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单位的荣誉表彰。这个项目因2020年疫情爆发后无法实施而被迫停止。


耿向顺也在做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锻炼,逐渐走出了自卑、迷茫焦虑的状态,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也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在团队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能力逐渐显露了出来,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从“野生草根公益人”到“职业公益人”




2017年大学毕业后,耿向顺选择职业化的公益道路,加入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刚加入友成基金会的第一年,他先担任基金会青年领袖型人才培养项目“小鹰计划”的项目官员,负责学员招募、品牌传播等相关工作,号召青年人关注乡村发展、参与社会公益。而这一年的工作量对精力十分充沛的他而言并不饱和,于是他有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和提升。


在加入友成基金会之前,他在做公益上没有系统专业的方法,完全靠自己摸索、自主学习;而在加入友成基金会后,他得以系统地学习公益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创新相关的知识,积累专业公益项目设计与实施的经验。他先后参加了行业内的十多个培训学习班,逐渐完成了从“野生草根公益人”到“职业公益人”的蜕变。


2018年年底,耿向顺升职成为友成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此时,基金会正在计划做一个全新的、较为大型的县域教育公益项目。对于一个敢于争取机会和资源的年轻人而言,耿向顺意识到,虽然做这个项目会很辛苦、也会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但这是一次难得的提升锻炼机会,于是主动向基金会领导请缨担任项目负责人。


耿向顺在广西乡镇学校做乡村教师访谈调研


他和团队成员到广西的项目地跑了很多趟,连续调研了几十个项目学校,和地方官员、学校教师、合作单位等相关方沟通了无数次,精准地挖掘出了项目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累计策划出了几十个版本的项目方案,并在基金会领导的支持下,将项目成功落地并实施。


他们项目团队不断迭代、提炼总结项目模式,成为了现在的“友成·山桥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县域综合教育帮扶工作,到2022年,这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三个县,累计服务了数千名乡村教师和数万名乡村青少年。


2021年7月,耿向顺收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的预录取资格,由于难以兼顾在基金会的工作和研究生考试备考,于是选择在10月从友成基金会辞职,回家备考。在友成基金会工作的四年,他得到了快速发展。



4

助力“乡镇做题家”成为后浪青年




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早在2020年,耿向顺和一些团队成员就开始设计策划一个关注支持来自乡镇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公益项目“后浪青年赋能计划”,并对项目进行了小规模内测。


2022年2月,耿向顺加入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担任副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项目管理、品牌传播等相关的工作。


此时也恰逢国内上海等多地疫情爆发,国内大学毕业生突破历史新高,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被全社会关注、国家相关部门非常关注的议题,特别是来自偏远乡村小镇、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则更为艰难。


耿向顺敏锐地意识到,大规模推出“后浪青年赋能计划”的时机来了。在益行者基金会支持下,他重新召回了原来织心青年团队的核心成员组建了二十人的项目团队,将这个项目正式推出大规模实施。


“我们这些来自偏远乡村小镇、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原生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经济条件限制,人生起点低、缺乏长辈有效指导、社会阅历少、视野狭窄、经济基础弱,缺乏优质的信息、资源和机会,在学校和在社会上竞争力都很弱,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试错空间。我们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好像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成就,因为一个人要对抗几代人留下的竞争劣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则更为艰难,迷茫、焦虑又无助,他们非常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耿向顺说。



这个项目每年选拔出一批自偏远乡村和小城镇、低收入家庭、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帮助对象。


第一,帮助学员做自我认知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也为准大学生做高考志愿者填报指导,帮助他们探索自我,走出迷茫,找到方向。


第二,为学员提供做求职面试、职场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课程和辅导,帮助他们能在以后的求职就业中提升职场竞争力。


第三,为学员推荐一些优质的实习、全职就业机会和学习提升机会,开办一些行业咨询讲座,打破信息资源壁垒。


第四,为一些家庭困难但积极优秀的同学提供资金资助,解决他们的财务困境,有更多的试错空间和发展可能。


以此,帮助边远乡村和小城镇、低收入家庭、一般院校的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后浪青年”。


该项目自2022年5月启动实施,截至8月15日,已招募200多名职场精英作为导师,开设了课程活动30多场,服务5000多名大学生和6000多名准大学生,对接了数百个就业岗位,产生1000多万人次的网络曝光量,曾获得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百强项目等荣誉。耿向顺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优化课程和项目服务体系,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大学生们。”


回望过去,耿向顺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输、不信命的劲头,在逆境中一次一次地突破自己。面向未来,他也将继续在社会公益、社会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成为一名更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创新家。END






          

 更多内容 
| 残奥会冠军葛杨:创办基金会,让更多残疾孩子追寻乒乓球梦想
  ▏招聘|《社会创新家》找人
公益十年,项先冬:相比改变世界,公益更是改变自己
关掉公司转做公益,清华人骆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破解乡村教育死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