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残奥会冠军葛杨:创办基金会,让更多残疾孩子追寻乒乓球梦想

撰文|蔡晓谨 社会创新家 2022-12-09


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往期推荐




 更多内容 



▏新青年·李好:看到不公、苦难,我会与公益相伴一生

▏新青年·陈嘉俊:公益领域需要真正的新思潮,而不是概念

▏新青年·刘欣:青年人不必依赖“前辈指路”

▏新青年·郝庭帅:与父辈只捐款不同,青年企业家做公益希望参与其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图书




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往期推荐




 更多内容 



▏新青年·李好:看到不公、苦难,我会与公益相伴一生

▏新青年·陈嘉俊:公益领域需要真正的新思潮,而不是概念

▏新青年·刘欣:青年人不必依赖“前辈指路”

▏新青年·郝庭帅:与父辈只捐款不同,青年企业家做公益希望参与其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图书




撰文 ▏蔡晓谨



2008年,大事频发,许多人的人生路因此改变。葛杨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残奥会上,葛杨获得男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双料冠军,步入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在不久前,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成为残疾人,悲情笼罩。23岁的葛杨,5岁失去右下臂,感同身受于大地震中成为残疾人的孩子,在享受自己的巨大荣耀之时,他组队奔赴汶川,给那些孩子带去向上的希望和力量。他也因此结缘公益。


此后,在乒乓球赛场上,他继续高歌猛进,共获得6枚残奥会金牌。在公益路上,他越走越专业,直至发起创办河北省葛杨公益基金会。


“相比于我的声誉和名望,我更在意自己能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 葛杨对《社会创新家》说,这也是他创办基金会的初心。


            乒乓球残奥冠军葛杨



1

尊重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在我看来,残疾,只是肢体方面的缺陷,仅此而已。”葛杨对《社会创新家》说。但在他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路上,他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如影随形,命运的不公时时袭来。


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健全人乒乓球专业队进行训练。在这里,训练队员有时会投来迥异的眼光,有的是同情,有的是可怜,有的是歧视,有的是不屑……将年轻的葛杨紧紧围困。“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葛杨坦然地说。但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葛杨此后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河北省国家乒乓球集训队,完成了对自己实力的证明。


但在国家集训队,自己受到的“不平等”却并没有消失。当自己与第一梯队的队员对打比赛获胜,却因残疾被教练安排在第二梯队训练时,葛杨心中充满了愤怒。起初他并未在意队友的看法,因为对于自己来说,打乒乓球才是那个能够让自己奋不顾身的目标。但他人,甚至是教练的偏见已经影响了他的乒乓球事业,葛杨暗自开始下起了决心,一定要凭实力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奥运冠军,就是最好的见证。


每天九个小时的训练,葛杨没有一天懈怠过。除了吃饭睡觉,他将自己的其余时间都交给了乒乓球。同样的动作和训练内容,日复一日,他从未感到枯燥。只要进入乒乓球场,就永远保持着精力充沛的状态。葛杨说:“我要是想拿冠军,拿世界第一,我就得保持这种状态。不保持的话,我下次就不是第一了。”


在葛杨眼中,乒乓球已成为自己最亲的朋友。


葛杨在乒乓球训练场上努力训练


2004年雅典残奥会,他收获了乒乓球单打铜牌。可葛杨并不满足,尽管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第一。


“对于我来讲,如果将我的生活画一个同心圆的话,我做任何事情的中心都是球能不能打好。”葛杨讲道。除了高强度的训练,更有四季无阻的5公里夜跑。他认为,这些都是自己耐力与抗压力提升的基础,也是自己夺冠的必经之路。


2008年残奥会,他迎来了爆发的时刻,成功收获首枚单打奥运冠军。这枚金牌,对于葛杨来说,让原本灰暗的人生从此充满了无限可能。


“尊重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对于我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葛杨直言。在他心中,乒乓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次成功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成果,只有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他人才能平等对待自己,认可自己。


此后,葛杨乘胜追击,先后在雅典、北京、伦敦、里约四届残奥会上共斩获6枚金牌。他所有经历的苦难和汗水,在站上金牌领奖台的那一刻,化成了别样的光彩。



2

改变残疾孩子的未来




2008年的奥运冠军,不仅仅带给了葛杨成功的喜悦,更有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汶川大地震,葛杨意识到,那里会有和自己身体状况相似的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葛杨亲自与那里的残疾学生分享自身的不幸遭遇,鼓励当地孩子积极面对今后的人生。他的胆怯与自卑早已淡去,谈吐中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此刻,乒乓球对于他来说,又多了一层寓意和价值。


自此,葛杨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他曾前往四川、云南等地参加公益活动,也曾独自前往石家庄赵县的孤儿院教孩子打乒乓球,进行陪伴式教育。但是这些对他来说,好像都没有让自己真正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于是,葛杨将公益和乒乓球事业进行了结合。2018年,葛杨在自己的家乡河北成立了葛杨公益基金会,他希望通过基金会帮助残疾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训练,康复身体,学习一技之长,同时让他们找到前进的目标。


葛杨公益基金会以残疾青少年为主要培养对象,针对家庭贫困但有乒乓球运动天赋的残疾儿童,由基金会资助,给予他们专业的乒乓球培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找到自身的价值。


目前,葛杨公益基金会资助的残疾孩子在葛杨经营的四家乒乓球俱乐部进行训练。葛杨向《社会创新家》介绍,俱乐部从2014年便成立,此后逐渐发展壮大。起初,乒乓球俱乐部只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机构,开办的原因仅是帮助残疾孩子提供免费的乒乓球训练场地,并没有想过进行市场化的培训。直至后来教练团队的壮大以及自己在业内的辨识度提升,葛杨逐渐将俱乐部往市场化发展,培养优秀乒乓球运动少将,为国家输送人才。


俱乐部学员进行乒乓球训练


在外人眼中熠熠生辉的奥运冠军,面对基金会的筹资问题时,同样面露难色。葛杨谈起,起初在为基金会筹集资金时,放下身段去“求人”让他多多少少会“有些别扭”,毕竟自己是奥运冠军。可是一想到自己可能改变那些残疾孩子的未来时,“面子便不再那么重要了,腰板也变得挺直起来”。


对葛杨而言,基金会成立的目标,除了有培养一些具有运动天赋的残疾儿童成为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外,仍有为部分热爱乒乓球的残疾孩子创造一个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增加生活收入,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在基金会,葛杨是“威严”的理事长,负责基金会各项事务工作;可在俱乐部,他是“严肃认真”的教练,亲自负责培训每一位残疾孩子。


“大大小小的孩子,尽管因为肢体方面有些不自信,但是通过练习乒乓球,不论是打得好还是不好,他们都非常积极地投入。”葛杨介绍,跟着自己练球最长的一个孩子已经长达七年多,现在仍在训练。


     葛杨教授残疾孩子打乒乓球


训练成果也在逐步显现。2020年,葛杨带领学生与石家庄市区健全的孩子进行乒乓球比赛,自己的学生脱颖而出,斩获石家庄市乒乓球大赛冠、亚军。这让葛杨感到十分欣慰,他仿佛从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体育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葛杨感慨,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变得自信了,他觉得公益投入的一切都值得。



3

为残疾孩子创造价值




葛杨对公益的理解与认知越来越深,他对《社会创新家》说:“一些人做公益的声势很大,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却并不明确。很少有人用自己的特长真正的去帮助和改变那些孩子。”


在葛杨眼中,打乒乓球是自己的特长,也是他能够带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他直言,自己之所以发起葛杨公益基金会,并非为了向公众索取什么,只是希望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帮助更多残疾孩子,让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和不平等对待不再发生。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别特别普通的人。公益就是一件奉献的事情,可大多数人都在想着索取,我只希望用自身所长奉献他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葛杨说。


在乒乓球训练场,大家都亲切地称葛杨为“杨哥”,就连年仅六岁的残疾孩子也不例外。看见球场有些凌乱,葛杨也是二话不说就去打扫,训练指导更是亲力亲为。


葛杨为俱乐部的学员们进行授课


葛杨也看见了指导的每一位残疾孩子身上的运动天赋。他认为,孩子们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纯真笑容,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愿意为他们的未来付出努力。当下,孩子们的规划、教练的培训,以及俱乐部的运营,是自己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事情。自己肩上的担子,让他仍要时刻保持十二分的努力。


这些年,葛杨持续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身心障碍群体、青少年群体等弱势群体上,自身的责任感随着一名又一名残疾孩子来到俱乐部训练而加重,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公益体育事业,帮助更多残疾孩子走出困难,绽放自信的笑容。


一路走来,葛杨见证了自己的蜕变。在生活中,他热情积极,做事总是一马当先;在球场上,他专业凌厉,高标准、高要求地训练每一位残疾孩子。从前内心的不服气,在获得奥运冠军后慢慢褪去;以前自己遭受的不公,在成立基金会后转化为释然。如今,他更愿意以乐观、从容的心态接受所有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那些不平等的声音。END






 更多内容 
  ▏招聘|《社会创新家》找人公益十年,项先冬:相比改变世界,公益更是改变自己关掉公司转做公益,清华人骆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破解乡村教育死局腾讯公益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启动第一期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