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敏:相向而行——商业向善与善业向商

汤敏 社会创新家 2022-06-11


撰文/汤敏



近期总能听到校友们、朋友们提到关于商业向善的话题,大家也都知道我在善业这个领域有不短的实践,也有不少企业界的朋友,想听听我的看法。

当然,我从五六年前在商学院上课时就听到了商业向善的概念,这几年概念和实践都更加深入。比如企业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去践行无纸化办公,实现低碳环保;如何在采购原材料时倾斜给绿色环保的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减少对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绿色环保。

因此,从实操层面看,商业向善的主体更多是企业家,企业家除了纳税、提供就业等传统形式回馈社会之外,又深入到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了。

但客观说,企业的商业向善行为仍旧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力所能及的领域,对于企业而言仍旧是一个边角料的工作。企业的核心使命,仍旧是活下去创造利润,如果某一天企业活不下去了,同时给予企业向恶但能活下去的合法渠道,绝大企业会选择向恶而活。

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现实的确如此,企业的核心使命是有利润才能活下去,商业向善是他们的额外使命。当活下去和向善发生冲突时,企业的理性选择是抛弃向善。

当然,我们不希望社会给企业家制造这样艰难的抉择,让他们很好地活着,才能力所能及游刃有余地向善。

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商业向善能解决非常深刻或全局的善业问题,毕竟是力所能及、毕竟是边缘使命,所以商业向善解决的社会问题通常呈现出局部性、片断性和表面性。

比如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比如吸纳了多少残疾人就业,但很难形成社会问题解决制度性解决方案或者模式性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根除性的意义。

那这个时候需要思考另一个角度的互补,那就是善业向商,如果说商业向善的主体是企业家,那么,善业向商的主体应该是公益家。如果说广大商学院培养学员广泛寻找商业向善的路径,那么不多的公益学院应该培养的是善业向商的路径,而不是跟随商学院去搞商业向善,这是丢了本位的。

为什么说善业向商的本位这么稀缺和重要呢?原因在于公益家们的存在获得比企业家们更多的社会支持,不管是杯水车薪的社会捐助,还是因公益家占领道德制高点所获得企业家难以企及的荣誉,公益家的善业内核是对社会的承诺。而这一点企业家们是不需要向社会标榜,同时企业家们也不可能获得社会的无偿支持甚至捐助。

我想这一点,企业家和公益家的使命内核和社会承诺差异讲得差不多了。尽管有善业内核的公益家有使命、有承诺要去解决制度性地、全局性地、模式性地解决些深刻的社会问题,比如如何构建体系全局性地缓解城乡教育落差、如何体系性地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互助网络、如何推动基层治理结构中的自治能力,这些社会议题就充满了全局性,甚至很难直观地发现市场价值。

这也就导致大量公益家只能抱着自己的远大社会理想,靠着偶然几个政府或者捐赠人的慷慨,艰难并不可持续地熬着,用句通俗的话讲,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操着卖白粉的心干着卖白菜的事。发自内心讲,倾佩这种志存高远的公益家情怀,也正是有这种不完全从世俗驱动的内因,最终成就了千古留名的佳话与成就,只是这样的几率的确异常之小,也蔚为艰难。

所以,我想提的是这些志存高远、怀揣远大社会抱负的公益家们,多一些向商的思维和能力,这也正是我提出善业向商的原因。

客观说,商业向善一墙之隔,但善业向商却是千难万阻。首先,善业向商想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就非常困难,正因为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领域没钱可挣,才让他成为了大家遗弃下来的社会问题,公益家要从找到微薄商机活下来,的确非常困难。

市场问题的商业模式自然会诱发市场的供需双方自动撮合为交易,社会问题的商业模式则很难让某个主体站出来主动买单,不论是政府还是慈善家甚至弱势群体,他们在为社会问题买单时的意愿大都是不积极的。因此,善业向商要如何开发出买单模式,激发买单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这正是善业向商特别艰难的地方。

我这些年的探索,让我有些微心得来这里交流点善业向商的体会。

首先,认识到一个社会问题溃烂到社会灾难,受害最大的群体仍是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组织起来的社会,化解社会问题的主体责任仍旧该回到社会,我个人为,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而是由政府、企业和广大个人共同构成的社会是主体责任,因为一旦社会崩溃,受害最大同样是社会。

回到最基层的一个小的社会细胞,比如一所小学,大家觉得,如果这个学校的教育越来越烂、越来越不出人才,最大的损失是谁?是当地的教育局局长么?是该村的书记么?最大的损失是住在这个村里每一个人,不管他有孩子还是没孩子,这个村不出人才,这个村的命运就只有堕落,所以解决这个村教育困境的社会问题的责任主体是这些村民,不是马云,不是政府,也不是乡贤。

明白了这个逻辑,就能找到如何让社会团结起来为社会问题买单的逻辑,有了可持续的买单模式,善业向商的可持续路径才行得通。怎么把不同级别的社会组织起来形成购买主体呢?那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模式:众筹。

其实,众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传统社会里收人头费修路搭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工分修水库就是典型意义的众筹,这些事件中,政府、乡贤起的作用仍旧也只是组织和牵头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主体作用是社会成员众筹完成的。

早些年,当互联网众筹在国内开始实践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大家更多把他用在了商业领域的众筹活动,比如股权众筹、消费众筹等等。但大大忽略一个领域就是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众筹,即便有像水滴筹这样针对大病社会问题的众筹平台,但面向社会更多深刻问题、持久问题的众筹平台仍是空白,比如面向基础教育振兴的公益众筹平台,面向乡村养老的公益众筹平台等等。

只有不同社会主体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持续深刻地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就好像只有把某所学校的校友会建立起来,才能持续地缓解基础教育的关爱问题,只有把广大群众的工分收集起来,政府才能把水库修好。只有通过公益众筹把社会主体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合力汇聚起来,成为主体买单方,政府、慈善家们才会成为跟随买单方,这样善业向商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广。

总结起来,商业向善更多针对的是企业家内部生产经营的向善改良,力争尽善尽美,但相对不会超出企业生产经营边界,保持力所能及的心态。善业向商更多针对公益家们向外公益众筹社会成员的合力,进而带动政府、慈善家们,成为善业向商的付费者、买单方,形成不同垂直领域的善业向商机会,比如基础教育领域、养老领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等各个领域的垂直善业向商平台。

商业向善与善业向商本质上无高下之分,从不同的角度、使命和商业模式,来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这都是企业家和公益家想长久发展必须兼顾的两个维度。一阴一阳谓之道,这种互补的意义更符合世间的规律。

(作者系古村之友&爱乡宝科技创始人)

                             


 更多内容 让听障者阅读声音,吴斐:科技的发心是止于至善合作型基金会?基金会运行模式的一个尝试大爱清尘秘书长窦璐:公益是志业,投入了我对社会的理想与抱负自闭症干预30年,一个行业的变与不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