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共学实验室 | 如何做好一个全媒体人?

跨界共学实验室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专业分享/


🕐 2021年7月16日


📚 主题:如何做好一个全媒体人?


✍🏻 整理:胡世鑫



分享人:王宇瑄


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专业,辅修日语二外


以下为主讲人自述: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王宇瑄,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目前在江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就读,同时在辅修日语二外专业。我是一名准大二生,喜欢音乐、体育、还有其他一切有趣的事情,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我之前有在河北当地的晚报、新华社小记者、河北当地的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实习过,但是对于真正接触新闻还是在上大学以后,跟随学校的社团进行过一些采访,所以我目前还是一名新人小白。


其实在我刚得知自己加入跨界共学实验室后,有一些惊讶。在我得知自己要分享专业时,我在纠结应该和大家分享些什么?


六月份的时候,我进入学校的创新班,获得了一个新身份。或许可以成为这次和大家聊天的点,就是全媒体人



什么是全媒体专业?



关于“全媒体”,其实它并不算是一个正式专业。因为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的提出,而是出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


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媒体在内容渠道与功能层面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这一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一词就相应产生了。


“全媒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及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媒体在传播中不仅要让受众看到和听到,更是要参与和互动,这才叫“全媒体”。


图源网络


比如说两会期间,大家可以通过“人民视频APP”AR扫描来观看两会实况,获得“沉浸式”体验;光明日报社评室与光明日报技术团队共同打造《光明政论——AI小明说两会》,AI虚拟主播的使用增强了观看的娱乐性;中国网推出H5产品《我把政府报告唱给你听》,引导用户回答报告中的相关问题然后解锁对应曲目。


也就是媒体在传播中不仅要让受众看到、听到,更是要参与到、互动到,这才叫“全媒体”。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



全媒体&新闻



目前也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全媒体方向的新闻专业,这也说明了新闻其实和全媒体是密不可分的。


全媒体是融媒体的基础,做全媒体其实也是以新闻为本,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与受众深层互动为依托。经过多平台的传播,来打造一个全媒体传播矩阵。


1、主流媒体要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首先,权威的内容、权威的信息和主流内容的挖掘能力是不能动摇的,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例如经济日报在两会报道期间,第一时间以短评的形式阐明观点发布在新媒体平台,率先形成第一轮融合传播小高潮。随后全网推出重点栏目《两会快评》并迅速在第三方平台推送,多篇言论作品被中央网信办全网转发,实现了快与深、质与效的统一。


其次,需要传播的高精度,能够使传播更加精准有效。


2、主流媒体要热情拥抱“5G”时代


5G技术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紧密结合,迎来信息通信时代的巨大变革,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加速变化,视频将成为主要的信息表达方式,短视频和直播将成为常态,新闻生产分发流程将进一步重塑,对推动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两会期间经济日报自主研发“全媒体工具箱”,上会记者使用“5G终端设备 +6K全景相机”进行采访;推出“两会现场报道”中经云端直播平台,通过手机、摄像机等多种方式,完成26个场次的直播;新媒体团队利用动漫手段制作的短视频《秒懂!政府工作报告@了哪些板块》《代表委员热议减税降费:没想到!有信心!》等均在第一时间上线、多平台推广,阅读量均超百万。


3、主流媒体要对接外部传播链条


全媒体的传播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传播的链条不能仅限于媒体内部,而是要将内部与外部对接好,实现了从策划、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融合。


比如,在两会期间,经济日报构建的全媒体矩阵,包括直属的7报4刊1网12家单位、两微一端所属各个平台以及报社运营的头条号、网易号等共近百个平台。全员、全网、全渠道,新闻生产各个载体实现全面融合一体化,做足了“全员媒体”大文章。


同时,内部融合纸媒和移动端,外部连接今日头条、腾讯、快手、抖音等平台,共同构建全媒体生产链条。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全媒体”,其实也相当于把所有的媒体全部涵盖在一起,然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内容矩阵。


图源网络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兴职业:

全媒体运营师



在今年二月份时,全媒体运营师已正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认证的新职业。全媒体这一专业被很多高校所追捧,后也纷纷开设这一新职业,我关注并介绍的是全媒体运营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仔细分析提炼就是六大关键词:把关、规划、生产、分发、优化、矩阵构建


活动矩阵即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这个矩阵包含哪些媒体呢?


活动矩阵


以图文为主的:博客、微博、公众号、百家号、搜狐号、头条号、企鹅号等;


以视频为主的:抖音、快手、B站等;


以音频为主的:喜马拉雅、荔枝等;


还有兼具图文、视频属性的:小红书;


以及海量的新闻站点、论坛、百度系产品、APP等,可以进行产品曝光的媒体,均纳入全媒体范畴。


在全媒体被追捧的热潮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全媒体,首要原因是传统媒体正在转型。其次是受众的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有了更多的渠道,倒逼着全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所以对于全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是很迫切的,我们需要全媒体。


这里我主要谈一谈疫情时代及后疫情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疫情的时候,全媒体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因为疫情时所有人都宅在家中,通过网络技术来获取外界的资讯,当时全媒体也是产生了一股热潮,包括全媒体运营师这一职业也是在疫情期间被正式列入官方新职业。


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就是在写这种灾难报道。文章名叫《全媒体时代,做好灾难报道的思考》。我给大家摘要了一段:



汶川地震时,新闻报道最大的阻碍是通信。那时中国的移动通信还处于3G刚刚萌芽时期,绝大多数国人还在使用功能手机,灾难导致很多地区通信中断,地震破坏的范围内,人们只能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出信号,告诉彼此眼前的情况。而震后的一段时间内,灾区的信息很难顺畅地传向外界,直觉告诉人们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每个人都在等待记者穿越危险地带走进灾难现场,带回现场信息。


11年后的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许,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几分钟后,山脚下听到巨大“轰隆”声的村民传出第一条现场信息。此时,4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这个西南山区的小村子,几秒至几分钟不等的现场视频源源不断地从目击者的手机里传出,幸存者、目击者、围观者都成了分布在现场的“记者”,从不同角度记录着现场发生的一切。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肯定不能以“日”为单位,优质的灾难报道必须以小时为单位回应读者的感受、心情和疑问。


在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中很明显呈现这样的特点:7月23日晚发生灾难,当晚读者关注如何第一时间救援,很快就有人通过网络跟帖发出疑问,到底有多少人住在那21栋被掩埋的房子里?有没有旅游者或者走亲戚的人被掩埋?7月24日上午,有读者质疑,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连日大雨没有一点山体滑坡的预兆吗?同时,还有读者想知道医院里的医疗救治情况。


如果只有救援,没有对这些读者关心问题的挖掘,这场灾难报道难言成功。当然,这些信息的挖掘难度不小,但这正是一线记者存在的价值,这是记者与“手握麦克风的普通受众”最大的不同。


读者留给一线记者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几个小时之内,这些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媒体上没有一点消息,就可能造成读者的猜想,甚至不满;如果十几个小时还没有回音,读者很可能会因为失望而将视线转移,所谓“正道不畅、邪路丛生”,此时必然引来质疑满天飞,可能谣言也会四处跑。

二线编辑与一线记者此时的配合,就体现在编辑能够快速梳理“读者关切”,指导一线记者精准报道。一线记者回应“读者关切”的最好方式,是及时呈现自己采访求证关切的过程,即使采访受限受阻,也完整呈现,体现求证过程,逐渐迫近真相。


此外,全媒体时代我们做新闻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多技术方面的,不仅仅是以图片和文字,更多的是以视频、H5来做这些。


包括我现在进入创新班,它其实是改变了课程大纲。比如说之前的新闻摄影,改成了全媒体摄影技术的学习。课程主要包括:短视频拍摄、短视频剪辑,H5制作、录音制作等。所以说如果面向现在这个时代潮流,全媒体是十分融合的。这个时代的潮流是要求一个学传媒的人掌握很多的技术。


还有一篇是在全媒体环境之下记者的一篇论文,是黄月天的《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创新路径探索》。她首先提到的是全媒体记者转型之中的困境。我认为她分析很有道理。


第一点是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的不足。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和各大媒体平台纷纷的涌现。我国的传统媒体开始进行融合转型,但实际上效果却并不佳,尤其是记者作为媒体中的重要因素在很多方面其实也抵不过自媒体记者。


第二点是记者自身的经历和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刚才“全媒体”概念介绍的时候,我们发现全媒体记者其实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


毕竟全媒体对记者的采写编评、全媒体媒体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记者不仅要掌握传播的技术,更要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并能灵活的掌握和应用,需要记者掌握多种平台的传播规律、规划渠道等。然而每个人本身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


随着对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之前,记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采访。但在全媒体时代,记者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对各种平台及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上。


尤其当记者很多都需要去完成阅读量、点击量等kpi时,这样繁琐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可以跟得上。


同时在专业素质方面,记者的专业化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全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被要求对文字进行采编,还要进行图片和视频的拍摄,并通过一种渠道一同传播,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创新路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创新思维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纷纷转型的融合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做的是搭建平台。更要注重各个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对全媒体记者而言,应当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与成效。


第二点是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记者要拓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记者,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要以专业素养对新闻线索、新闻内容进行处理。进而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更好地吸引和稳定受众的群体。


记者不仅要懂得多、知识面广,还要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在专业领域的方面要不断吸收知识,深入了解新闻领域的规律和变化,不断的补充能量,加强专业化训练以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我在学全媒体这一段时间所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我们之前学的新闻学是比较偏理论化的。全媒体这个专业比较偏实践性。我们的新闻采写课改成了全媒体采写课,每周可能要出去采访,以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图源网络

 Q&A



Q:全媒体这一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有何区别?


A:我们学校的话今年是第一年开设全媒体创新实践班。我了解了一下课程大纲,其实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新闻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实践类课程。像之前的新闻学,很多都是以理论为主。全媒体其实并不算一个具体的专业,它只是新闻学的一个支流。


全媒体需要我们学很多内容,比如需要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内容,甚至还要接触一些广告学专业的内容。


我认为全媒体与过往专业最大区别就在于此,实践有很多。


现在要一直在外面采访,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还要学一些视频拍摄,主要是短视频拍摄,这方面是跟新闻学是不同的。


很多人都说,全媒体班其实和广电班很像,也很像广编班。它就是一种多元融合吧,融合在一起什么都要学。


资料参考:

[1]《青记独家丨全媒体时代切实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

[2]  百度百科-全媒体



- END -


运营总监|谢 婵

统筹编辑|陈星萌

值班编辑|黄水一


特别推荐阅读


跨界共学实验室 | 社会学让我更多地理解社会

跨界共学实验室 | 每个人都应该上一次医学院

跨界共学实验室热点讨论 | 某公司员工猝死之殇的背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