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首先是一位公民,其次才是一名艺人

别处编辑部 别处World 2017-02-28


今天上午朋友转发给我一条微博,是张敬轩澄清自己不是港独的那份声明。读来有一种「迫不得已」的委屈,看到的时候真的很难过。


张敬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歌手,不仅是因为音色或技巧,更因为他每首歌都很走心,那种声音里细微的情绪骗不了人——我曾经数次听不同版本的《春秋》和《笑忘书》听到泪流不止。然而,这样一个认真的歌手,作品的评论区里却动不动就被人扣港独的帽子。而即使是在他发出了这条微博之后,新一轮的炮火还是没有放过他。仿佛在这片土地上,艺人只被允许拥有一种「正确」的公共表达。


同样也是今天,朋友圈在疯狂地刷美国金球奖颁奖礼上梅姨的演讲,盛赞梅姨的胆识。一想到地球那边的艺人可以不惧于谈论公共事务,内心便沉重不已。



F小姐

于广州



  ◆  ◆  ◆ 


印象中从来没有哪次金球奖颁奖像这次一样轰动。


不是因为一部歌舞升平的音乐剧入围七项并全数获奖,而是因为一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演员发表了一篇发人深省的获奖感言。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这六分钟演讲的翻译版本也迅速蔓延到了中文互联网上,字字句句,在无数人心头激起共鸣。譬如,we are just a bunch of people from other places (我们不过是一群从别处而来的异乡人);又如,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收起你的痛楚,让它成为艺术);再如,disrespect invites disrespect, violence incites violence (不敬会挑起不敬,暴力会引发暴力)。



人们津津乐道于梅姨「不点名也不带脏话就炮轰了一顿特朗普」的表达艺术,但这六分钟的深意远不仅如此。它实际上向每一个听众抛出了这三个问题:如果没有移民和外来者,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是怎样?如果没有记者和新闻自由,我们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明天?作为演员,我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一位演员唯一的任务,就是去进入『他者』的生活,然后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是种怎样的体验。」在讲稿中,梅姨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把「呼唤理解与共鸣」奉为演员的天职,以此作为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但讲稿以外,「谈论公共议题」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一份最真诚的答案。


台湾作家张铁志在脸书上写道:「前两天纽约时报也有篇文章是影评人谈 2016 年的美国电影中如何处理阶级和种族。我不禁在想,我们的电影是如何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矛盾相关呢?以及,为何许多西方明星不仅具有如此丰厚的进步价值,并且常常可以如此深刻地表达出来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反映一个社会的集体思考能力。」



美国:是传统,更是公民权利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谈论公共议题(political award speeches),也算是某种好莱坞演艺明星们的「传统」了。


去年,「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时提醒人们关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前年,帕特丽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时呼吁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2010 年,《海豚湾》(The Cove)赢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剧组在感言中号召观众反对捕鲸和捕杀海豚



2000 年,《总有骄阳》(The Cider House Rules)赢下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原著作者兼编剧顺势呼吁大家关心堕胎议题……


再往前数,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5 年,《心灵与智慧》(Hearts and Minds)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制作团队希望用这部片子推动美国社会对于越战的讨论;1973 年,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凭《教父》获最佳男主,但他拒绝出席颁奖礼,以此抗议好莱坞对于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不公正对待,包括银幕上形象的矮化和银幕后不平等的薪资。


▲  代替马龙·白兰度参加颁奖礼并谈论原住民议题的 Sacheen Littlefeather


况且,好莱坞所在的加州一向都是自由派的乐土。尤其是从著名左翼作家、普利策获奖者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担任州长开始,他就一直在致力推动加州的平权运动。在他当政期间,无数的演员、导演、作家受到启发和感召,于是站出来为公共事务而大声疾呼。而这种「绝不冷眼旁观」的态度,也从 1934 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所以,有许多演艺明星的另外一个身份也是社会活动家,有各自专攻的议题和领域。


「绿巨人」马克·鲁法洛(Mark Ruffalo)致力于清洁能源普及,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投身于艾滋病预防,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为反战和人道主义站台,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关心难民和人权……


▲  「绿巨人」马克·鲁法洛发起的「纽约客支持清洁能源」活动。


无论是发表演讲,或是身体力行,美国艺人也从不惧于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便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最擅长通过讽刺的手法来吸引大众对于严肃议题的关注。2002 年《科伦拜校园事件》聚焦美国枪文化,2004 年《华氏 911》刻画「反恐战争」的来龙去脉、并尖锐谴责时任总统小布什,2009 年《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试图揭发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的嘴脸……


▲  摩尔获得奥斯卡时在感言中炮轰小布什。


摩尔后来在书中坦言,他在拍完《华氏 911》后收到不少死亡威胁,许多保守派美国人对他恨之入骨,摩尔在美国各地亦受到不同形式的自发抵制。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股声音捍卫摩尔,认为他同任何一个美国公民一样,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权利,其中就包括了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受部分民众的欢迎,直到今天,摩尔也并没有被美国官方「封杀」过。



英国:有行动,亦有深刻思考


在大西洋对岸的英国,也有不少演艺明星积极投身公共事务,成为「celebrity activist」,比如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受众也普遍认可名人利用自身关注度为严肃社会议题带来更多影响力。


至于更明确的政治议题,比如去年经历的「英国脱欧」,大部分艺人都选择了向外界表明自己的立场,而非避而不谈。


有 250 位名人联名签署了一封致社会大众的公开信,支持英国留欧。其中的核心观点是:「英国留在欧盟不仅能强大,而且是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签署这份公开信的包括「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裘德·洛(Jude Law)、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等等。


▲  签名支持留欧的部分艺人,从左上依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帕洛玛·费丝, 丹尼·博伊尔,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多米尼克·韦斯特,萨姆·泰勒-约翰逊。来源: 《卫报》


而「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在声援「留欧」的同时则不忘推动性少数权益,强调欧盟为平权立法做出了许多工作。这位在 80 年代末就「出柜」的演员在谈到脱欧问题时说:「你如果是一个同性恋者,那你肯定也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不管投票结果如何,我都不希望我们退出欧盟。」


也有的演艺明星则选择不公布立场,但是敦促人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就在推特上发文道:「每一票都算数。这太重要了。我们的未来在这架天平上。去倾听你所信任的人的意见吧。去投票去投票去投票。」


而抖森的这个选择又令人想起英国喜剧演员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在 2010 年英国大选前发表的一篇博文。或许一些中国受众只听过他的《哈利·波特》有声书,但弗莱作为作家、电视主持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英国也可以称得上是位公共知识分子。


▲  Stephen Fry 博客截图。


在那篇名为《我将会投给谁…》的五千多字的长文里,弗莱在开头第一段就这样写:「这不关你的事。而你将会投给谁,也不关我的事。如果这个国家想要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希望,那我们就必须做到无论彼此投给了谁都仍然可以继续好好相处,我们就必须做到尊重不记名投票所保证的隐私权。而除此之外,公开且自由地讨论民众、政党、政策,这些也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在弗莱看来,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而不是希望去操纵别人的选择。


不过,英国对于「名人涉身公共事务」的警惕性也比较高,主流媒体 BBC 和《卫报》都曾经发文剖析这会不会「太过火」:社会公共资源是不是变成了「名人打造个人品牌」的手段?最终收效是不是真正能让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参与进来?


而这些追问,同样也在促进一个社会的集体思考能力。



韩国:受够了「黑名单」

所以发声示威


在亚洲,政治与社会议题更像是个不成文的「禁忌」,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艺人选择回避的领域。然而,在去年底朴槿惠弹劾案的过程中,韩国艺人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调。他们参加游行,在社交网络上呼吁民众走上街头,在光化门前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终于,在 12 月 3 日,韩国爆发 230 万人大规模游行,对投票造成极大压力,弹劾案也终于在国会通过。


▲  2016 年 12 月 10 日,韩国首尔,人们继续在青瓦台外集会,要求总统朴槿惠下台。摄: Kim Hong-Ji/REUTERS


11 月以来,每周末都有烛光集会,许多歌手登台表演,让游行变成了露天演唱会。韩国乐坛前辈杨熙恩(代表作包括《妈妈对女儿说》等)就曾来到烛光集会现场,演唱 70 年代民主抗争时的代表曲目《常绿树》和《晨露》。这两首歌在朴正熙时代曾经都是「禁曲」,如今却在要求他女儿下台的集会中响起。


出道超过 20 年的老牌演员车仁表也参与了 11 月底的一场烛光集会,在现场见到记者时,他说:「实在是忍受不了了,所以今天出来了。


事实上,去年秋天,在朴槿惠「闺蜜门」被踢爆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一件让韩国演艺界人士震怒的消息。


当时韩国舆论称,朴槿惠政府向文化体育观光部下达了一份「文化演艺界黑名单」,名单上的人数多达 9473 人。虽然青瓦台一直否认「黑名单」的存在,但演艺圈和文化界却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封杀。


这份黑名单上有超过一千人和 2014 年的「世越号」船难事件有关联,其中也包括主演过《辩护人》的宋康昊。


▲  《辩护人》海报。


自从 1996 年出道以来,宋康昊凭借三十余部电影跻身韩国一线演技派,而 2013 年的巅峰之作《辩护人》则让他收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然而,2014 年「世越号」事件后,宋康昊曾经表态支持遗属追究责任。接下来的 2015 年,他一部片约也没有接到。宋康昊没有指出这其中是否有任何来自政府的压力,但这确实是他出道以来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怪事」。


此外,因《老男孩》、《小姐》等作品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导演朴赞郁也在疑似黑名单上。而主演过《雏菊》、《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的知名男星郑宇成也不幸「入围」。


而在韩国国内认受性相对较高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也曾经差点夭折。2014 年的釜山电影节上,釜山市政府以「可能引发政治争议」为由,要求取消放映关于「世越号」事件的纪录片《潜水钟》。这部片子记录了船难后的搜救情况,矛头指向韩国政府与社会。


▲  《潜水钟》海报。


当时的电影节委员会不希望电影节的独立性被政治手段破坏,于是照常让电影上映了。结果,电影节执行委员长立刻「被辞职」,主办单位其他工作人员也被政府调查,政府还抽调了部分投入该电影节的资金支持。


韩国自九十年代提出「文化立国」战略之后,政府也一直在文化产业不遗余力地投入。支援得多干预也就多,看似蓬勃且自由的文化市场,实则也是充满各种政治审查。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受够了」的艺人愿意承担风险,参与示威,和民众们一起将朴槿惠拉下马。


▲  2016 年 12 月 3 日,南澳首尔,示威者继续集会,要求总统朴槿惠下台。摄:Chung Sung-Jun/Getty


同样是艺人进行公共表达,在不同的社会,其内容、视野和引起的社会反应千差万别。现如今,在与「别处」相对的「此处」,艺人们规规矩矩地不敢发表任何公共观点,但凡发表,也是「表忠心」「求饶」的尴尬口吻,令人唏嘘。而那些正常行使自己公民权利的呢?却又被下架的下架,被封杀的封杀,「被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论是否作为艺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行使言论自由,也可以用这一份自由来谈论公共议题。至于言论中的观点值不值得支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会去考证去判断,即使意见相左,也仍然可以「和而不同」,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


时下一些公共讨论让人感到心灰意冷,一是因为议题遭到阉割,只能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二是因为某些参与者往往只有一种「划分敌我阵营」的思维方式,一言不合就扣帽子、上纲上线、人身攻击,非要排除异己、赶尽杀绝才罢休。原本可以友好讨论的余地,也逐渐被骂声和戾气挤得看不见了。


然而,一个社会是不是足够文明开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有没有提供一个足够宽容的公共言说空间。它从不害怕讨论和反对的声音,也从不会指着每个人的鼻子、让他们「承认」自己的「强大」。




在公共表达上不能和欧美国家比肩也就……只能通过消费上的自由来聊以自慰了。


好消息是别处为大家准备了全世界最好的车厘子作为年货从枝头到舌尖只需 72 小时全程冷链从新西兰空运到中国。


这款顶级车厘子每年只卖一个半月限量 500 每盒两斤),过季就只能等明年啦。


与其送烟送酒作为拜年好礼为啥不考虑考虑自然又健康的车厘子呢为了向长期以来支持「别处」的朋友们表达一点心意我们也会从购买者中抽出五位朋友向你的老爸老妈寄出一盒「别处 · 新西兰车厘子」。


心动的话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下单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也可~)




 一群浪游在「 别处 」的人  

行走列国

洗涤三观

捍卫开放社会

热爱并嘲讽人类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欢迎将你喜爱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别处 · 新西兰车厘子」限量预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