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一站暨南,下一站→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4-09-30


又是一年毕业季

暨南园里桃李芬芳

暨南学子自五洲四海而来

或跨重洋,或历河山

如今,他们即将带着暨南的烙印

踏上新的征程

用青春力量继续书写

属于暨南人的精彩篇章

 

让我们一同看看他们的故事

感受那份始自暨南、奔赴山海的热忱与勇气




跨越五洲四海

他们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经验带回家


彭泳深:跨越3500公里来到暨南,

致力发展祖国华文事业。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彭泳深是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2020级A班的学生。即将毕业的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回到祖国印尼工作,利用自己在暨南大学所学的知识,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泳深从小便对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彭泳深时常幻想着自己成为中文教师的样子。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华文教育的憧憬,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暨南大学深造。


在暨大的四年中,彭泳深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未来回国投身华文教育做好了充足准备;他还积极参加了各种中国文化活动。他对中国书法和传统乐器十分感兴趣,他认为书法既有艺术性又有文化内涵,还报名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的古琴研习班来学习中国传统乐器。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去北京参加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活动,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中文学习者,大家虽然国籍不同、肤色各异,但都能用流利的汉语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体验让他深受震撼和感动。



王丽:跨越1700公里来到暨南,

致力投身家乡中文学校建设。




来自泰国的王丽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2020级B班的学生。毕业之后,王丽表示自己将回到泰国,去中文学校教学。她希望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各种知识分享给泰国的学生们,并鼓励他们未来也来中国、来暨南大学学习汉语。

谈及为何选择来到中国留学,她表示:“我生活的城市有很多华人,中餐馆特别多,我很喜欢中餐,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很好,所以就想来到中国留学。”而选择暨南大学,则是因为它在泰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且华文教育专业在中国排名第一。王丽说:“我有很多朋友都在暨南大学读书,她们也推荐我来这里。”


在暨南大学的生活中,王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收获颇丰。其中龙舟比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整个划龙舟的过程非常有趣,队友们都积极合作完成比赛,我也学到了很多。”王丽表示,她回国后会向身边的朋友们介绍龙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四年中,王丽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汉语水平的提高。在暨南园,王丽积极参加各种汉语角活动、积极与中国学生交流,她很珍惜与中国朋友相处的每一个机会。老师们的鼓励也让她更加自信地挑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苏冰:横跨3600公里来到暨南,

满载收获投身祖国医疗事业。

苏冰来自印度,是暨南大学国际学院MBBS的一名学生。对于毕业后的计划,苏冰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她计划回到印度,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将自己在暨南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用于医疗事业。她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同时,她也希望能够将在这里学到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知识带回印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为印度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可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暨南大学的日子里,苏冰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还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兴奋地分享了自己在春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的体验:“春节的红色象征着繁荣,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十二生肖的知识,并把自己和十二生肖联系起来。我还学会了使用筷子,这与在印度用手吃饭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安娜:跨越7000公里来到暨南,

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

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安娜是暨南大学2020级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做好了对未来的规划,安娜计划留在中国深造。她将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修中国研究。谈到理想的工作,安娜表示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她非常热爱写作,她希望从事与写作、文化、旅行等相关的工作。她期待将来在这些领域的相关工作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选择暨南大学,是因为暨南园的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氛围。谈到初来乍到的感受,安娜坦言,中国的大城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广州,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差异。街头的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群,让她一度感到迷茫和不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并爱上了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在暨南大学的日子里,安娜遇到了许多热情友好的中国朋友。他们不仅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向她介绍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安娜提到她最喜欢的是过年时去逛花市。每年新年前夕,她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去花市游玩,欣赏五彩斑斓的花卉和热闹喜庆的氛围。她还表示,很想带着家乡的朋友一起逛新年的花市。


盖尔:跨越12000公里来到暨南,

搭建起中非交流桥梁。

来自布基纳法索的留学生盖尔是暨南大学国际学院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未来,盖尔表示无论自己选择在中国深造还是回到家乡建设,自己都会积极充当中国和布基纳法索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无论我在这里看到什么,我都会试着向我的家人和朋友解释,以打开他们的思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纳不同的文化。

通过和在暨大学习过的朋友交谈,让他对暨南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后他发现,暨南大学不仅有卓越的学术课程和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与他专业方向高度契合的项目——生物制药科学。“这就是我想要的,”盖尔坚定地说,“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盖尔的收获远不局限于校园内,他从暨南园出发,走向中国各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地各具特色的寺庙,他也通过这些地标感受到不同城市的传统文化。关于大学生活,“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他说道,“我不仅在这里提高了我的研究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他特别提到,是那些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同学们,让这段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三地学子”到“湾区青年”

他们与祖国发展共奋进


陈俊钧:从中国香港而来,

坚定投身大湾区建设中去

陈俊钧是一名来自中国香港的管理学院2020级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谈及未来的毕业规划时,陈俊钧表示他目前计划继续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攻读会计专业硕士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自身能力,为将来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为大湾区的发展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做好充足的准备

回首在暨南园的日子,陈俊钧用“不同的味道”来形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他认为参与学生工作的经历是“甜蜜蜜”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和友谊的珍贵,与伙伴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与此同时,他也品尝过一些“苦味”,如新生助教期间的繁忙工作和沟通交流上的挑战。但他认为这些经历都给了他不同的收获,让其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我们总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说道,“这样就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沟通中很快就能够达成一致。”


能够结识到一群来自五洲四海的朋友,这是陈俊钧认为在暨大四年中最大的收获。“每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风采,我能够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


刘婉瑜:从中国台湾而来,

选择前往复旦大学继续深造。

来自中国台湾的刘婉瑜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2020级的本科生。目前,她已确定将于下半年前往复旦大学攻读应用统计学的硕士学位同时,国家不断优化对台湾青年创业扶持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也给予了她莫大的信心和动力。

谈及选择暨南大学的原因,刘婉瑜表示:“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有着深厚的商科底蕴,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我本身对统计学也非常感兴趣,在我入学的第二年,经济统计学更是成为了国家特色专业。”


在暨南大学的生活中,刘婉瑜不仅收获了学识,还收获了友情。她回忆道:“平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我会与同学们一起推导数学公式、探讨题目的解法,由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会给我带一些家乡特产,比如哈尔滨红肠,我也带了一些台湾地区的黑糖和凤梨酥给他们。”


除此之外,刘婉瑜还积极参与了研学活动,足迹遍布北京、新疆、云南等地。她特别提到去年与全国台联一同前往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升国旗的经历:“那天凌晨两三点我们就到天安门城楼排队了。当五星红旗上升飘扬时,那种澎湃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陈雅雯:来自中国澳门,

愿为传媒领域注入新活力。

来自中国澳门的陈雅雯的是暨南大学2020级广播电视学的本科生。谈及毕业后的规划陈雅雯表示她决定先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在之前的实习中,她发现自己更喜欢实践,在实践当中收获成长

“我初高中时候就非常喜欢拍片跟剪片,用镜头来记录我的生活。”陈雅雯很早就对影视制作怀有浓厚的兴趣。而暨南大学在传媒领域有着卓越声誉和深厚底蕴,加之亲眼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得越来越好,高中毕业后的她欣然选择来到暨南园,实现自己的传媒梦。


陈雅雯用了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大学四年——“充实且热烈”。她表示,在这四年里,她找到了自我,也实现了价值。大二时,她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跟随者成长为如今的领导者,她不仅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大三是我最充实也是最忙碌的一年。”陈雅雯回忆道。那一年,她既要忙于实习,又要兼顾比赛和社团活动,时间分配成为她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正是这样的充实和忙碌,让她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她表示,身边的朋友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这种共同的经历让她觉得“在路上也不会太孤独”。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暨南的学子们,无论身处何方

都将带着暨南的祝福与期望

继续前行


愿你们

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扶摇而上

带着暨南的烙印

奔赴属于你们的山海!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采访 | 梁健斌 练欣瓒 胡杨 

任晓芊 陈迎禧

文案 | 刘雨涵 胡杨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任晓芊 练欣瓒

制图 | 陈迎禧

视频 | 梁健斌 练欣瓒 

任晓芊 陈迎禧 胡杨

编辑 | 胡杨

(指导老师 | 杜明灿 陈国琼)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求贤!暨南大学招聘,等你来!



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