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以前竟然长得像猪,还长得像……

云岫 重庆科技馆
2024-08-29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那些形态各异,不拘一格的龙形象,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今年正好是农历龙年,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关于龙的历史与故事。

01 龙的形象,变变变



身为传说中的神兽,龙充满了神秘感。它的长相奇特,像是各种动物的大合集。不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龙的样子,在最初可不是这样。

在距今六千年的红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形玉珏(jué)——“红山玉猪龙”,就长着一个猪头,也没有爪子,由于外形与现在认知的龙差异过大,还引起过学界的诸多讨论。

红山玉猪龙丨图源:壹图网

而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龙盘,龙也没有爪子。一直到战国时《御龙图》中的龙,都没有明显的龙爪出现,但龙头倒是什么样的都有。

《御龙图》丨源:壹图网
汉朝,国家统一,龙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身体变得强壮起来,也终于有了爪子。不过和现在不同,汉朝龙的身体比重比头更大,不再像蛇。除此之外,龙也开始有了翅膀。

汉玉雕,螭龙丨图源:一苇810/IC photo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龙不仅长着和老虎相似的头,身上的纹路和老虎也十分相似。这样龙首兽身的形象,一直沿用了很久。隋朝所建的赵州桥的栏板龙浮雕也是如此,而且龙的尾巴和身体也不像蛇那样浑然一体。

赵州桥石栏板丨图源:壹图网

到了唐朝,龙的身体变得更加修长,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赤金走龙,看上去不仅身材细长,还有点像萌萌的小狗。

赤金走龙丨图源:图网

严格来说,至此,龙都没有固定的形象,直到宋朝,龙的形象才基本定型。
龙的身体到尾巴,像蛇一样逐渐变细,四肢开始长有羽毛,龙头像牛,长有龙角。宋代《尔雅翼》中曾这样形容龙的外貌:“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

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盘柱木龙雕丨图源:秋影随风/IC photo

经过不断发展,龙的形象变得更加华丽多样。在现代设计理念下,龙除了保留着传统的特征外,造型更加蜿蜒多姿,华美壮观。


02 龙的传人:龙文化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放眼世界,只要有华人存在的地方,就有龙的印记。那么“龙文化”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在图腾崇拜盛行的远古时代,龙只是某一部落的图腾。但随着人们进入农耕时代,游猎时代的图腾崇拜逐渐衰落,龙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成为主宰风雨的神灵等。同时,在地域范围上也有所扩大,龙成为许多民族部落崇拜的对象。
到了封建社会,龙的形象又被用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政治和权力的象征。

源:壹图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界通行的解释是,龙文化来自华夏大地早期各族的融合。在人口大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图腾汇聚成文化共同体,产生了整合后统一的“龙”形象。龙深入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诗经》用“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祭祀活动中,龙纹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小说中,龙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我国的戏曲行业也有着不少与龙有关的行话术语,比如龙套、九龙口、水龙吟等。

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持续数千年的龙文化,在民间也有着深厚的积累。许多民风、民俗以及民族节日,都与龙有关。比如元宵节时要舞龙灯,端午节时要举行祭龙仪式等。


03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这句俗语,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不过,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生的儿子,可没有一个成龙的,于是也就有了另一句俗语——“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龙生九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它们到底长什么样,各自又有怎样的爱好、特长和作用,直到明朝才有了明确的说法。

老大名叫“囚牛”,外形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音乐,所以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琴头上。比如“龙头胡琴”、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等乐器上都有它的身影。

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与热爱艺术的老大不同,龙身豺首的老二“睚眦”(yá zì),性情刚烈,嗜杀喜斗。传说商朝末年,睚眦出现,用匕首在石头上画地图帮助周文王谋定天下,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就命令工匠将睚眦的形象刻于刀剑上,世代相传。

源:图网

老三“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殿角上的走兽就是它。嘲风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有着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它也是脊兽中的一员。

源:布鲁斯-滕/IC photo

老四“蒲牢”,又叫“徒劳”,胆小,外形就像盘曲的龙。传说蒲牢生活在海边,最害怕的就是鲸鱼,只要鲸一攻击,蒲牢就吓得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将它的形象置于钟上,撞钟的木雕则被雕刻成鲸鱼状,以其撞钟,以求钟声大而响亮。由于古代的钟上几乎都有蒲牢的造型,所以蒲牢也成了钟的别名。

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老五“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的外形如狮子一般,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好烟火。所以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庙中佛座或香炉之上,随着香火吞云吐雾。

用户_5d634ad2/IC photo

老六“赑屃”( bì xì),又名“霸下”,长得像龟,力大无比,好负重,是个健身达人。传说它曾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帮其治水。治水成功后,大禹怕赑屃继续四处破坏,就让它驮着记功的石碑,所以古代石碑的基座往往是赑屃。

多多爸895/IC photo

老七叫做“狴犴”(bì àn),又叫“宪章”,它长得像老虎,十分有威力,爱好诉讼。古代的牢狱大门上,一般都有狴犴的头像,所以监狱也被称为“虎头牢”。除此之外,官府衙门正堂两侧、“肃静”“回避”牌上也有它的身影。

racin/IC photo

长得像龙的老八“负屃( xì )”,最爱书法文章,十分斯文。负屃喜爱充满艺术气息的碑文,经常盘绕在石碑上,并甘愿化作图案去衬托传世的文学珍品。

刘龙15027879575/IC photo

最小的老九“(chī)”,也叫“鸱(chī)尾”“鸱吻”“好望”等,外形是长着鱼尾的龙。平生最喜欢站在高处眺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灭火消灾,于是它的形象便常常出现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dashiyiyuan/IC photo

不过,关于龙生九子也有着其他版本。比如有的版本认为嘲风、囚牛、负屃并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则是饕餮(tāo tiè)、蚣蝮、椒图。还有的版本则认为螭、麒麟(qí lín)、犼(hǒu)、貔貅(pí xiū)也在九子之中。
其实,“龙生九子”的“九”,在中国古代指的并不是数字九,而是“很多”的意思。总之,中国古人汇集了各种神兽,将它们视为龙子,也用“龙”这个高等级的符号来突出它们的地位。它们在人们心中,也常常起到消灾祈福、趋吉避凶的作用。


作者介绍


云岫,科普作者。

·END·

☞上期科普:“霜打的青菜分外甜”,冬天对植物都做了什么?


编辑:任雅琳

审稿:李婷、李春藜

文章为重庆科技馆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科技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