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市媒看丰都】 10个“门外汉”打造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产业

丰都发布
2024-08-30

7月12日,刚经历一天的暴雨,又迎来烈日当空,丰都县社坛镇地坝嘴村村民余小锋熟练地操作着鸡舍的控温控湿设备,只需看一眼鸡毛、鸡鼻子等部位,他就能立刻判断鸡的精神状态。即使天气忽冷忽热,五万多只蛋鸡依然精神饱满。


23年前,作为“养鸡小白”,余小锋坚持返乡创业,成为村里首个发展养鸡产业的人,如今已成长为“土专家”,带动了全村10个村民创业。这10个村民中大多连高中都没有读过,更没有学过专业养殖知识,但正是这些“门外汉”,凭着互帮互助、刻苦钻研,打造了一个产值达4000多万元的养鸡产业



村里回来个“不会养鸡”的养鸡大户


2000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余小锋听工友说养鸡能赚钱,他十分心动,于是回到老家地坝嘴村养鸡。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养鸡行业,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便四处打听其他乡镇的养鸡大户的信息,先上门拜师学艺。


“养鸡最难的就是选种、管理、销路这几道坎。”余小锋说,他到许明寺镇调查后发现,许多养鸡大户喂养的都是蛋鸡,且以京粉蛋鸡、罗曼粉蛋鸡等为主,产蛋率较为可观,且都有自己的销路。


带着这些见闻,余小锋回到地坝嘴村建起了养鸡场。由于启动资金和养鸡经验有限,他仅建了约300㎡的鸡舍,购买了4000只蛋鸡来试水。


一上手,余小锋就遇到了管理难题。“蛋鸡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尤其是达到一定数量后,容易滋生疾病。”余小锋说,他没学过专业知识,更没有养殖的实操经验,只能从零开始学。


起初,一有蛋鸡生病,余小锋就到镇上找兽医来治。在兽医诊断的过程中,他总是积极求教:如何从鸡眼、鸡毛等判断其健康状态?如果流鼻涕、感冒又该如何配药,哪些药的效果好?一次次交流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


有时卖饲料的商贩也会专门带技术员上门,余小锋也是虚心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日积月累,他也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土专家”,鸡的一般毛病他自己都能医治。



市场是余小锋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最开始4000只鸡每天能产3700多枚鸡蛋,每到各个乡镇的‘赶场日’,家里几口人就用竹筐挑到街上卖。”余小锋说,靠着肩挑背扛,鸡蛋也都能全部卖完,但除去成本,每月收支大致持平,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六七年。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蛋贩子向余小锋介绍了一个涪陵的客户。余小锋立即与之建立联系,并约定长期买卖鸡蛋。


随着技术和市场逐步完善,余小锋决定扩大产能:2012年至2020年,新建了4280㎡的鸡舍,都配备了监测室温的智能化设备,共养了50000多只鸡,按照97%的产蛋率来计算,日产蛋量可以达到约48000枚。


“从一窍不通到成为养鸡大户,余小锋不仅发展好了村里的首个产业,还激发了大家的创业意识。”地坝嘴村党支部书记余孝洪说,越来越多的村民敢想敢干敢拼。



“以老带新”发展规模养殖


余小锋的成功感染了地坝嘴村许多村民,其中就包括周淑军。


2010年,周淑军放弃了县城里的服装生意,回到村里干起了蛋鸡养殖。“根据余小锋之前的发展经验,蛋鸡养殖必须实现规模化,才能保证效益最大化。”周淑军说,他是村里第二个发展规模养殖的人。


规模养殖对资金、技术、销路等都有着较高要求。为解决资金问题,周淑军借贷了约150万元,再加上自己的50多万元积蓄作为启动基金,在村里建设了2500㎡的鸡舍,并配备了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的设备。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吃了不少亏,比如在买设备、饲料的时候,不懂行情,经常买到贵的。尤其是养殖经验不足,许多蛋鸡要么生病病死,要么就是不产蛋。”周淑军只能求助余小锋。


两人一有时间就探讨养鸡经验:判断蛋鸡的精神状态时,要看它的眼睛,如果睁得圆圆的且带着光,就说明精神不错,如果半耷拉着,那说明有问题,必须进一步排查原因,避免群体交叉感染。



到了实操阶段,余小锋又带着周淑军摸索调控室内温度、湿度。尤其到了夏天,天气变化较大,很难把握。余小锋根据以往的经验,带着周淑军在其鸡舍不断实验各种气温下,蛋鸡们的状态。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温度在25℃或26℃,相对湿度为50%,蛋鸡们的精神状态最好。”周淑军说,目前他养了近50000只鸡,在他的照料下,几乎没有出现过病状,产蛋量也趋于稳定。


为了帮周淑军把鸡蛋销出去,余小锋还主动共享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抱团提高市场竞争力。


“得益于余小锋的帮助,让我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迷茫期,少走了很多弯路。”周淑军说,目前产业发展日趋稳定,每年都有六七十万的纯利润,日子越来越好了。


十多年来,靠着互帮互助、共同钻研,地坝嘴村已经发展了10个养鸡大户。



养鸡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


“多年来,这些大户靠着自身努力为村子创造了一个产业,但少数大户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设备较为落后,仍然需要扶持。”余孝洪说,过去几年,村民多是自谋生路,几乎从没与村集体有过合作,近年来,为了推动养鸡产业和村集体共同发展,村里想了很多办法。


冉茂国是村里首位与村集体合作的村民。2010年,冉茂国放弃了在社坛镇永兴村的木材加工生意。转而回到地坝嘴村,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2000㎡的鸡舍,但由于资金有限,冉茂国只能采用老式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低。


“老式设备不能实时监测鸡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只能凭个人感觉和鸡的精神状态来调节排气扇的档位和水幕进水量。”冉茂国说,天气变化频繁了,鸡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甚至感冒;鸡舍也不是密闭,蚊虫多了,鸡又容易得白冠病,导致死亡率提高,产蛋率降低,这样的窘境持续了大概三四年。


后来,为了优化鸡舍环境,冉茂国又添置了几套新设备,但依然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2021年,随着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加速推进,地坝嘴村决定投资50万元支持冉茂国购买新设备和提升管理水平,每年收取6万元的分红。


“村集体的资金支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各个鸡舍都已经配置了智能化设备,我还新建了2000多㎡的鸡舍。”冉茂国说,目前养殖场一共有50000多只蛋鸡,日产蛋量可以达到两吨,毛利润大约两万元,生意也越来越好。


“在村民和村集体的通力合作下,目前养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前景可期。”余孝洪说,全村共27万只蛋鸡,日产蛋率按平均80%计算,日产蛋量为21.6万枚,每枚鸡蛋重约0.12斤,每天共25920斤,按当前每斤蛋4.9元的行情,日产值约12.7万元,年产值约4648万元。


推 荐 阅 读




洪水中的“最美逆行”!救牛的村支书“火”了内陆县城的逆袭:丰都物流产业如何推动县域经济腾飞

“朝夕摊位”——化解管理矛盾、实现双赢的神操作


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丰都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